2023年天津论坛主旨演讲系列报道之二:社会信任有助于创造银行流动性吗?


更新时间:2023年12月29日 15:26 阅读次数:

2023年天津论坛主旨演讲系列报道之二

社会信任有助于创造银行流动性吗?

    南卡罗莱纳大学摩尔商学院银行学和金融学讲习教授,美国金融机构研究协会主席艾伦·伯杰(Allen Berger)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指出,社会信任、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金融体系结构这三个宏大的话题看似互不相关,实则彼此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社会信任指的是我们对社会中的潜在交易伙伴所持有的信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金融和经济体系存在重要影响。银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超出其规模的重大作用,它为社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日常运行提供流动性,并且在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提供救助。不过,关于对银行的社会信任问题是存在争议的。

    有些研究认为银行是可信的,因为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会对借贷者进行信任分析、筛选和监督,以控制贷款风险。其他的研究或是指出银行作用的积极方面,或是指出其消极方面。如关于关系型借贷,积极观点认为银行有动力谨慎行事,以保护其特许权价值;消极观点则认为银行会削弱市场的力量。再如关于银行竞争,积极观点认为当银行不具有主导市场的能力时,其会以相对安全的方式运行;消极观点认为拥有主导市场能力的银行倾向于冒险行事。在法学和其他研究中,对于银行是否可信也存在各种正面和负面观点。艾伦·伯杰进一步提出其所关注的两个具体问题:(1)更高的社会信任度是增加,还是减少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2)更高的社会信任度是提高,还是降低了银行业在国家金融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对于问题(1),学界同样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的社会信任度越高,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越多,因为较之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更能得到社会信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的社会信任度越高,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越少,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银行更能得到社会信任。为了检验何种观点更准确,艾伦·伯杰使用个体银行层面的数据,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社会信任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银行层面的数据使用了39个国家的12,315个银行在15年内的年度数据,社会信任数据主要来自世界价值观调查,模型中纳入了GDP、GDP增长、利率、通货膨胀、存款保险、总资产等国家和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更高的社会信任显著降低了流动性的创造,信任度增加一个标准差,银行流动性创造总量减少12.3%左右,这支持了银行不被社会信任的观点,该结果通过工具变量法和稳健性检验,得到进一步确证。通过拆解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构成可以发现,社会信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的资产端流动性创造方面,这也就说明,高社会信任度会导致银行的贷款减少。

    对于问题(2),艾伦·伯杰使用国家层面的数据,对国家金融体系结构与社会信任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国家层面的数据涵盖了75个国家在8年内的473个年度观测结果,股票和债券市场流动性数据来自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模型中纳入GDP、GDP增长、利率、通货膨胀等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高社会信任度有助于推动国家金融体系结构向股票和债券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换言之,社会信任能够扩大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社会参与度,从而使它们在流动性创造方面替代银行的角色。

    艾伦·伯杰总结道,银行不被社会信任并不是一个值得乐观的研究结果,因为社会信任问题往往在一些金融体系由银行业主导的中低收入国家中最为突出,而这些国家恰恰最需要银行创造流动性。就政策建议而言,他提出,社会信任度高的国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社会信任度低的国家要想办法扩大存款保险覆盖面和中央银行流动性便利,以及在银行遭遇信任困境时出台支持银行的救助计划。此外,所有国家都要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对银行的社会信任,因为我们需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