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论坛主旨演讲系列报道之六
2030年议程中期SDG目标大数据的评估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从八年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193个成员国的代表一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说起,该议程核心目标是经过15年努力,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69项子目标。他要讲的是到今天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现的情况如何?郭院士主要从以下方面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情况。
首先他介绍了我国环境类指标评估情况。我国最重要成果是首次实现中国环境类SDG指标全面中期评估,通过对从2010年到2022年期间SDG指标,特别是环境类指标的评估,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个是在2010年至2015年,评估指标中有76.5%的指标在持续改善,14.8%的指标在恶化。在2015年到2022年,过了SDG元年之后,改善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有81%的指标在持续改善,没有恶化的指标。第二个重要的结论是地球大数据评估92个环境类指标中,截止到去年底超过一半的指标提前实现了2030年目标。郭院士也介绍了中国尺度的六个亮点成果和全球尺度的四个亮点成果。
应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的要求,郭院士的团队制作的了一个大数据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视频,介绍地球大数据在土地利用,农田管理,碳排放,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这个视频在78届联大上播放,引起了与会各国的强烈反响。
这些成果来自中国设立的SDG目标评估大数据平台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2021年中心成立。利用这样一个平台系统,他们研制了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产品,连续五年发布了大数据支撑SDG评估的国家报告。中国专门发射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该卫星主要用于SDG一系列指标进行监测。这是世界上首个用于可持续发展测量的卫星。
这些成果在联合国系统中得到了很高程度的赞赏和推广,77届联大主席克勒希访问该中心时候说,这是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令人震撼,期待该中心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期评估。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说,如果没有办法评估,SDG目标的实现将更加困难。郭院士团队得到这些数据还有利于缩小数据差距,利用数据红利,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总目标中期之年,但可持续发展中期进展情况确实令人担忧,仅仅有15%的目标在轨道上,有48%偏离了轨道,37%在倒退。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讲除非现在采取行动,否则2030年的议程可能成为被葬送的一篇墓志铭。
联合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科研小组,对过去四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研究,今年9月在78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了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Nature把报告的简明扼要的内容也发布了,特别是选了十几个目标,36个子目标进行了阐述,这十几个目标和36个子目标基本上都是没有进展,处在停滞状态,甚至处在后退状态,这一点确实令人震惊。在刚刚过去的八年里,可持续发展目标竟然没有实现,有的则在倒退,的确令人担忧。未来七年怎么办,虽然进展如此糟糕,但是好在我们的目标没有改变。
郭院士称,他们发布的报告和联合国官方报告还是有差别。经过了详细的核实和系统的工作后,发现就中国这么一个空间尺度范围内,面向92个环境类指标评估是没有错误的。而从联合国目前情况来看,偏离轨道和不在轨道的数据很多,但他认为从评估环境类指标里还是可以看到希望,中国环境类指标还是做得非常好的,我们有源于中国大方向的牵引,有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指引。中国国家的国策对环境类指标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京津冀这几年的环境是逐渐改善的。大数据对中国环境改进的评估也是客观的。在地球的这个地方,这一类指标我们做得很好;既然这一点可以做得很好,其他的点也可以做得很好;既然中国能做得好,“一带一路”国家通过推广中国的技术和方法,也可以做得很好。在全球为SDG目标实现处于悲观状态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希望,看到政策的力量,同时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科技创新将SDG目标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郭院士最后指出,我们现在还是很缺数据和方法,科技创新是必须坚守方向。早在八年前,联合国推出了技术促进机制。这个机制是好的,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反思,希望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机制。全球最大科学组织国际科技理事会最近推出了一个新的报告,提出要转变科学模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使命科学路线图。新的科学模式是什么呢?也是SDG推动转型重要武器,我们要遵循的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来实现未来七年SDG目标。加上好的政策,加上全球共同努力,他坚信将来能够实现目标,或者实现其中某些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