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论坛主旨演讲系列报道之三:全球经济发展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3年12月29日 15:40 阅读次数:

2023年天津论坛主旨演讲系列报道之三

全球经济发展与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夫·巴尼特(Steven Barnett)将把他的主旨演讲的关键词定为“韧性”,即全球经济有能力从低迷中复苏。在经历了全球疫情、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高涨等震荡性事件之后,全球经济正在从低迷中恢复。不过,当前全球经济并非大步复苏,而是在一瘸一拐地恢复。他指出,各国受上述震荡性因素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受到最大冲击的往往是最贫穷的国家,而且经济恢复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会持续很多年。

DFEA

    他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趋势。根据IMF基于购买力平价的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其GDP在全球占比18.8%。就经济增长而言,中国在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IMF的预测,今明两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约有1/3的份额来自中国。因此,中国所发生的事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从更宏观的时空角度看,在过去四十年中,世界经济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在1980年,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占比6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只占37%,而到了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达到将近60%,发达经济体只占约40%。在经济增长率方面,根据IMF的统计和预测,去年、今年和明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是3.5%、3.0%和2.9%,相较于疫情前20年年均3.8%的经济增长率,这一数据不容乐观。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变化也不大,总体上经济增长趋势仍比较疲软。

    随后史蒂夫·巴尼特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留下的“疤痕”及其影响。疫情前,对2024年全球经济产出的预测值达到118.6(以2019年作为基准,取值100),但疫情后只有113.4,其间的差距就是疫情留下的GDP“疤痕”。对比而言,疫情给发达经济体留下的“疤痕”最轻,给中国留下的“疤痕”处于平均水平,给中等收入国家留下的“疤痕”最重。史蒂文·巴尼特提示,相较于低速增长的经济体,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在经历同等经济下滑比率的情况下,所留下的“疤痕”更重,因而中国之所以留下明显的GDP“疤痕”,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国家。疫情留下的GDP“疤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持久的。IMF预测,在未来5年中,世界经济将经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的增长率,全球经济增长率大概维持在3%,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在下行。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下行趋势也很明显。

    史蒂夫·巴尼特分析了全球经济面临的另一严峻问题:通货膨胀。去年全球通胀率一度高达8.8%,IMF预测,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干预下,未来全球通胀率会有所下降,整体通胀率与核心通胀率会恢复到疫情以前的趋势。从国别数据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其通胀率预计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区域,维持在2.2%左右的水平,整体上比较稳定,不会产生大的波动。从美国的数据看,其通胀率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也呈下降趋势,但波动较大。其他市场的通胀率预计也会在未来得到控制。从利率角度看,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利率已经达到了顶峰,预计接下来会有所放松。不过史蒂夫·巴尼特认为,各国中央银行不应过早降低利率,因为通胀率刚得到控制,当去通胀的指标比较明显的时候再放松利率较为合适。为了抵御通胀,各国在短期可以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在中期则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史蒂夫·巴尼特以相对乐观的态度作为结尾。他指出,全球经济分裂的成本是巨大的,从经济增长率角度预测,全球经济分裂会导致世界经济出现7%的下滑。因此,世界各国应该去除贸易壁垒,积极推动经济恢复和全球化发展。此外,气候变化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更是亟需各国合作解决。疫情期间,IMF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已印证了全球合作的价值和可行性。当前,全球社会可以也必须同舟共济,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